发布时间:2025-07-15 18:27:10 点击量:
近日,北京发布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计划到2027年建成科学基础大模型,服务不少于1000万用户。
科学智能作为加速科学研究的新型范式,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将对未来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为抢抓科学智能战略发展机遇,推动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2025年7月11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制定并对外发布本行动计划。
到2027年,立足北京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优势,发挥人工智能强大赋能作用,加快开辟科学研究新路径,率先实现新旧科研范式更迭。开展前沿科学问题攻关。加强科学计算与多尺度建模等基础理论方法研究,建立科学基础大模型,研发新一代科学计算智能模拟软件工具,构建科学基础大模型和学科领域模型的模型协作体系。完善共性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搭建科学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不少于10个高质量科学数据库,全面支撑人工智能在多个科学研究领域应用,服务不少于1000万用户,加速原始科技创新突破。加速智能科研范式变革。推动科学智能在基础研究、医药健康、新材料、科学仪器、工业智能化等不少于5个领域开展深度应用,形成8个以上标杆应用案例,实现重点场景全流程智能科研范式赋能。促进产业生态加速发展。搭建共性服务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开源开放生态,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薛定谔方程求解方法、电子结构计算方法、湍流问题求解方法等基础理论研究。研究通过人工智能预测原子、分子等结构和性质,开展流体、电磁等仿真设计求解方法以及实验表征反演理论与自动化控制方法研究,实现多尺度建模理论突破。
建立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科学基础大模型,实现对多类别、高维度科学数据的统一表征、建模、分析和生成,助力科研人员快速迭代模型算法,加速科学发现。基于科学基础大模型,研发面向垂直领域的科学智能体和专业模型,构建模型交互迭代、持续演进的模型协作体系。
研发可识别分子结构、化学方程式、图表等多模态科学信息的数据采集与标注工具,高效率、高精度的实验表征与反演工具,以及适用于科学智能计算特点的任务调度、框架、编译等工具。
推动高质量科学数据资源汇聚,打造高质量科学文献数据库,以及计算模拟、实验数据相结合的科学数据库;研发能够全方位理解、分析科学数据的多模态科学知识大模型;构建重点领域科学数据库,以及开放共享的科学数据平台,辅助科学决策,提升科研效率。强化科学数据标准化建设,建立科学数据治理技术体系,发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优势,发展和应用区块链等技术,引导数据可信流通交易。
研究面向分子动力学、密度泛函等计算方法下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案,组织研制针对大规模并行计算、高精度等需求的专用计算芯片。加强高性能计算中心和云计算服务平台的统筹和建设,提升面向科学智能领域供给能力。搭建异构算力统一调度平台,满足科学智能多元化计算和灵活的资源分配需求,降低算力使用成本。
研发自迭代的实验室仪器与数据采集软件,开发自动化接入、调度及控制的实验室操作系统,实现计算精确指导实验,实验高效反馈计算的新研发模式。开发面向通用实验场景的反应装置及检测设备,配置实验机器人,建设智能无人实验室,搭建全自动高通量小试线、中试线,实现算法验证与产品小规模批量生产。
研究通过AI技术自动挖掘科学数据的内蕴机理与潜在关联关系,助力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研究人员高效精准的挖掘事物本质和发现新的科学规律,提升科学研究的认知深度和研究效率。研究通过基础科学模型与大模型的深度融合,赋能复杂数学问题求解,支撑数学定理的自动化证明与数学猜想的提出,解决定理、引理及相关知识的自动生成与难题解析。研究通过AI技术增强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模拟和预测天文、地理等基础学科的科学现象,推动数据、算法、实验的协同,促进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实验设计的优化,加速新规律和新现象的自主发现进程。探索通过AI技术加速量子科技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助力量子线路优化、量子纠错算法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实施“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研究适用于解析生命本质规律及疾病复杂机制的基础理论和算法,构建医药领域专家级科学数据库,探索医药研发新范式。开发支撑多任务、多属性的药物研发模型,增强靶点发现、药物设计、临床试验的效能水平,提升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预测评估能力。研发AI辅助诊疗、数字疗法、医用机器人等产品,推动医疗器械智能化发展。加速AI技术在药械生产制造全过程的赋能应用,实现药械产品的智能化评测、自动化生产,贯通药械智能化研发和生产。
实施“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研究适用于材料多尺度问题的基础理论和算法,开发适用于小样本和高维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材料领域专家级科学数据库,加快材料科学理论突破和前沿新材料发现。面向材料发现-Kaiyun中国大陆官方网站设计-制备-表征-测试-服役全流程,研发材料智能设计方法,实现组分、配方、结构的设计与筛选,合成和制备工艺的多目标优化。加速AI技术在新材料生产制造全过程的赋能应用,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精准操控,开发系列工艺包,辅助材料制造工艺优化改进,贯通材料智能化研发和生产。
鼓励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科学仪器发展,集中攻关自动化智能化电子显微镜、谱学仪器及高性能探测器等关键设备,推进仪器接口互通、通讯协议统一和数据开放,实现不同科学仪器间的数据交换、协同作业和智能决策,提升科学仪器高通量筛选、表征、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具有新型表征和智能控制的高端科学仪器设备,加速科学仪器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和高通量改造升级。通过示范工程和试点应用,推动新型仪器设备在科研和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国产仪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研发流体力学、多物理场耦合等工业仿真软件,提高模拟精度,全面评估和优化复杂系统的性能,提升航空航天、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产品制造水平。研究利用AI技术和多尺度模拟技术优化能源化工产品加工工艺,实现高通量筛选和智能化设计,提升转化质量和效率,降低工业生产成本。以AI技术加速燃烧等离子体长时间、高参数、稳态运行约束和输运等物理和仿真技术研究,推动物理装置与数字孪生聚变堆的映射技术研究,加快数字聚变堆开发建设。开发面向工业领域的垂类大模型,探索AI技术赋能工业生产、控制系统升级改造,提升软件生态迁移效率。
依托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企业,协同科研和产业创新主体,共同推出面向产业应用的体系化成果,打造集科研协作、赛事平台、算力支持与教学实训于一体的科研协作云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服务能力,优化科研流程,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学研究产业化落地。
持续实施人才引进专项措施,着力引进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完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和服务保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加速培育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加强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培养一批既懂AI技术又懂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协同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北京市产业引导基金等,市场化基金,企业等加大对科学智能领域的投资力度。构建多元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面向科学智能的产品和服务创新,通过投保贷联动等模式,加大融资服务力度。推动人工智能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服务企业挂牌或上市。
优化科学智能产业空间布局,结合全市人工智能应用“一区一品”发展布局,鼓励优势区根据主导产业定位,明确科学智能发展方向,支撑相关产业创新主体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引领性强、配套设施完善、集聚度高的高端产业载体。加强区域间信息交流与供需合作对接,打通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和产业化服务支撑链条,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科学智能峰会、中关村论坛科学智能平行论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鼓励筹办科学智能相关赛事活动,推动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应用,鼓励国内外优势团队参与,充分链接理论与实践,发掘潜力突出的创新团队和成果,推动成果落地转化。
建设科学智能开源社区,广泛吸引全球科研人员参与共建及成果共享;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凝聚学术界与产业界资源,加快推进科学智能数据、算法、工具软件、科学仪器设备、智能实验室等开放共享。
强化资源统筹,深化跨部门协同机制,积极承担国家级重点任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汇聚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创新组织机制,探索新型项目组织方式,推动创新主体围绕科学智能前沿技术及产业应用开展协同创新。加强供需对接,定期举办线上或线下供需对接会,持续开展科学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与应用,打造标杆示范。强化决策支撑,依托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为重大科研攻关方向遴选与技术路线论证提供权威决策支撑。
本行动计划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本行动计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政策调整,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最新政策规定执行。(来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交流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
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全称是“山西省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经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23年10月在太原成立的第一批专业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独立法人组织。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及理事会资源,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系列文件精神和工作计划,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山西省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示范应用推广平台,同时面向全国开展人工智能业务。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担任。研究院内设AI产业学院共建中心、实训实习就业中心、实验室建设中心、专家智库等6个职能部门。欢迎加入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专家智库,共同赋能高校AI人才培养及产教融合事业发展。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7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福州大学教授蔡维德、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元宇宙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元宇宙专委会),是由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汕头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市元宇宙协会、英伟达中国、海尔衣联网研究院、海豚大数据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全国20多所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赵沁平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李伯虎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主任;清华大学信息国研中心可信软件和大数据部常务副主任邢春晓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委员。目前已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30多家。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元宇宙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元宇宙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元宇宙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是由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印刷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河北金融学院、重庆财经学院、苏州城市学院、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百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6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4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旭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赖茂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担任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主任委员。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数字经济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为高校数字经济专业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